2023年9月9日,习近平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高度凝练了教育家精神,他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和科学内涵,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教师传承弘扬“要当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理念,激发育人内生动力,发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榜样示范作用,助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347教育家精神反映出教师群体特有的鲜明特征和精神品质。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不仅是中国精神在教育领域和教育事业中的具体展现,也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劲动力,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教育领域和教育事业中的具体展现
习近平强调:“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2]347精神的感召力量无穷无尽,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缺失了教育家精神,教育就很难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方位和定位,就要把它放到中国的发展全局来看待,特别是放到党和人民的精神风貌中来考察。教育家精神作为广大教师精神品质的集中概括,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精神成果。我国的教育事业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事业中的主体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际行动在育人实践中铸就崇高而亲和的精神品格。因此,在新的起点上,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能凸显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独特的时代价值,让其成为全社会受尊敬、令人仰慕的伟大光辉职业。
(二)教育家精神是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劲动力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2018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这对我们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作出重要部署,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是强国建设的关键考量因素。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需打造出一支具备教育家精神品质且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优秀教师队伍作为强大支撑。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能够激励广大教师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努力成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4]。当前,“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前行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需要教育家精神作为指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强国。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有助于以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襟开辟教育事业的新格局,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造就一批能够“培根铸魂育新人”的“大国良师”,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精神引擎和强大支撑。
(三)教育家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所需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立身之本。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5]376。学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的是优良的思想品德,所树之人是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形态,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一方面,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长远、着眼未来,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文件,并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命题,推动立德树人工作行稳致远。另一方面,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在实践中不断提炼的,并非一蹴而就。此前,习近平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①、“四有”好老师②、“四个引路人”③“四个相统一”④“六要”⑤等教书育人观。不难看出,从“三个牢固树立”到教育家精神,不仅是其论述丰富和深化的过程;也是习近平对于教师的论述从教师特质逐渐上升至精神层面的过程,即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更是无数优秀教师对生动育人实践的全面阐释以及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兢兢业业、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
二、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兴国必先兴教,强教方能强国。习近平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4]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概括为六个方面,彰显出中国特有的精神品质,是党和人民在教育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光辉事迹的经验总结,是对一代又一代教育家崇高品质的高度概括和精神凝练,为弘扬教育家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上的“钙”,也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首要标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6]380。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拥有家国情怀,拥有人世间最持久、最深层的情感,是每一位教师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无数教育家在历史长河中舍小家为大家、以“小我”融入“大我”的事迹,不仅从思想上筑牢教师的理想信念,也从行动上激荡起学生的爱国斗志。新的起点上,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立志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7]。
(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显著标识。习近平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8]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不仅是一个好老师的基本准则,也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前提要素。立德树人、言行一致、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是教育家们不断积淀的立身之本和鲜明特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以知者、能者为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普及方法,抗战期间独自前往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立志报国、毅力坚韧的教育工作者。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像陶行知这样的教育家们,始终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为原则,在中华大地上演绎着一幕幕“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生动育人场景,以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学生,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基本要素。“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8]优秀的教师团队需遵循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探索育人智慧的“配方”。教育既不是生搬硬套、“填鸭式”的灌输,也不是“雨过地皮湿”的走形式和过场,而是通过情感上的认同沁润学生心田,用发乎于内心的真情打动学生,用启发式引导、循序渐进式滋养等方式提振学生志气。习近平在回首学习生涯时说,“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6]380。这就是教师传递真情打动学生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学典型案例。站在新的起点上,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8],做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筑梦人。
(四)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应有之义。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真才实学,而且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以勤学苦练、笃行不怠、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态度奉献于教育事业。实事求是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守正创新才能把教育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中国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在二十世纪初受欧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决定亲赴海外考察,3个月访问了25座城市52所学校,思想上产生极大触动,回国后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倡导“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治学方略,秉持“一分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的理念,真正诠释了教育救国的终生追求。
(五)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指出:“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6]380仁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对仁爱的阐释和践行就已深入人心。“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扎根滇西贫困山区教育一线四十余载,把近两千名贫困山区女孩送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一生秉持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育人理念;扎根泥土的“布衣院士”卢永根热衷于教育事业,将毕生积蓄880万余元无私捐赠给母校。他们把崇高的精神和信念化作立德树人、大爱无疆的育人准则。因此,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中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能彰显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的伟大精神品质。
(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强调:“未来三十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6]375为此,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造就一代又一代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向前转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品质和追求没有变,而具备胸怀天下、以文化人鲜明品质的教师也同样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培计划”大力实施,《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陆续出台,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契机,积极投身于教育的伟大实践,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不懈奋斗。
三、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弘扬路径
精神的力量只有通过弘扬才会彰显出时代价值。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教育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家精神,用耀眼的人格光芒感召着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和科学内涵的基础上,要想发挥好教育家精神的强大作用和精神力量,需要从以下路径弘扬教育家精神。
(一)传承弘扬“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理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9]490,阐释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要求,这与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有内在契合性。贯穿教育家精神科学内涵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回顾党的百年教育发展史,我们党发展教育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的根本问题,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教育满意不满意,人民最有发言权,写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份时代考卷,需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静”下心、“沉”下去,深入基层教育了解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0]289-290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导向。新时代,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继续传承发扬“先做人民的学生,再做人民的先生”的理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更宽广的认知视野,解决好教育领域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对教师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激发育人内生动力,实现“小我”融入“大我”价值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纵观世界,一个服务14亿多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超2.4亿,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日渐完善[11]。像中国这样重视教育,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教育工作者,提出特有教育家精神的国家屈指可数。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的默默躬耕决然分不开。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落脚点在于激发教师群体的内生动力,把“小我”融入“大我”。截至2023年9月,我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已达1880.36万人,这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支撑着中华民族的教育强国梦想。中国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师范生公费教育的迭代升级以及“强师计划”“优师计划”“国优计划”的实施等,体现了一批又一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12]过程中的精神风貌和执着坚守。教育家精神厚植于中华大地,深深吸吮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是中国精神的延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因此,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在实现“小我”融入“大我”的人生价值中做“深耕教材、深耕课堂、深耕育人”的实践者、笃行者,凸显我将无我、至诚报国的精神风貌。
(三)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社会氛围
榜样的力量无穷无尽。以广大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榜样,在全社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能够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促使教育家精神深入人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既能感知榜样就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激发更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又能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磨炼的成长路径,积极向优秀教师和教育家靠拢。教育家精神跃然纸上,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可,也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2019年,党中央向于漪、卫兴华、高铭暄颁发“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对他们在基础教育、学科教育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予以高度肯定。与此同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先进人物的涌现,成为全社会受尊重的楷模、世人效法的榜样,他们身上绽放着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光芒。截至2023年12月,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专题节目《榜样》已开展八届,其中的榜样人物中不乏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身影。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牢靠的学识、仁而爱人之心。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全媒体新技术的优势,以影视剧、微视频、综艺节目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报道教育家的先进事迹,挖掘榜样模范的闪光点,为广大教师树立精神标杆,举精神之旗、铸时代之魂,营造全社会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
注释:
①2013年9月,习近平在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中指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②2014年9月,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③2016年9月,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④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⑤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人民日报,2023-09-10(1).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N].人民日报,2018-05-03(2).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N].人民日报,2014-09-10(2).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7]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1).
[8]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5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综述[N].人民日报,2023-09-08(1).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J].求是,2021(8).
基金项目:2023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机制研究”(JYKT2023Z02);2024年研究生科研课题“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与发扬路径”(2024YJS_20221030511415_03)。
作者简介:杜佳荣,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01)
来源:《领导科学论坛》总第2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