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承载着将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教育强国宏伟蓝图转化为建设实景图、路线图、施工图的重要使命。教育系统要坚持实干为先,以改革试点为引领,聚焦重大关键问题,先立后破、破立并举,带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紧扣立德树人这个“一号工程”。深入组织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知信行统一、大中小贯通、校家社协同,牵引带动知识和实践的贯通融合,教师队伍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协同,形成立德树人新生态。一是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研制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试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推动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和素养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拓展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深化建设新时代伟大变革实践育人大课堂,加强实践课程和课程实践的体系化设计,充分运用新时代发展成就等育人资源,打造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实践育人新范式。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三是加快提升思政工作队伍能力素养。对思政课教师,强化集体备课、经典著作研读,健全以教学实效为核心导向的评价体系。对高校辅导员,不断拓展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路径。四是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加快产出标志性研究成果。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推动“中国系列”“新时代系列”“经典系列”原创性教材建设。五是扎实推进“五育并举”各项行动计划。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计划、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让学生更加健康、阳光地成长。
紧扣人才自主培养与科技自主创新这个战略重点。锚定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立足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目的、有组织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促进科技迭代,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重大问题,打破校际、校内学科壁垒,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机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计划,建设核心课程、教材、师资和实践项目平台。二是促进人才培养供需适配。完善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提升对人才需求的感知和匹配能力。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健全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三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通过高强度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潜心开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研究。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系统布局建设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探索培养技术经理人,打造有中心、有区域、有节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四是推动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大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
紧扣教育公共服务这个坚实基石。积极适应人口峰谷变化的影响,把资源调配机制建设作为扩优提质的战略抓手,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一是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教育资源调配机制。加强各学段学龄人口依次达峰预测和预警研究,做好教育资源配置前瞻布局,确保初中阶段平稳渡峰,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大幅扩充。二是持续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加强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着力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差距。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同步统筹普及普惠、布局调整和师资建设。把振兴县中作为关键枢纽点,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建设一批综合高中和科学高中。三是以“双减”撬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结合减负、提质、扩优、增效布局“双减”工作,健全减负提质长效机制,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四是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构建终身学习制度,不断完善资源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线上非学历、学历教育学分认证及学历学位授予新机制。
紧扣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个基础支撑。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最宝贵的资源和教育改革创新的先决条件。一是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持续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加大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二是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深入实施优师计划、国优计划、国培计划,提高教师教育办学质量,强化教师全员培训。优化教师教育院校布局和培养结构,推动更多高水平大学举办教师教育。三是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完善国家教师资格制度,健全教师招聘、岗位管理、职称评聘制度,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强化工资待遇保障,减轻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维护教师职业尊严与合法权益。
紧扣教育数字化这个新赛道。抢抓数字化特别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机遇,围绕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以及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一是注重精品集成。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横纵贯通、协同服务的数字教育体系,建好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引导地方和学校因地因校制宜开发区域和个性化资源,拓展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汇聚精品数字课程。二是坚持应用导向。推进国家平台全域升级应用,指导各省制定整体区域教育公平优质发展数字化解决方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三是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前瞻布局,鼓励各地各校试点探索培育未来教师、构建未来课堂、筹划未来学校、创设未来学习中心,在打造教育大模型、构建能力图谱、探索未来教育新形态等方面实现突破。
紧扣教育对外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坚持开放思维,加强有组织成体系交流合作,以国际视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一是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改革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体制机制,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构建职业教育出海标准和体系。支持高水平大学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参与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建设大科学装置、主持重大国际科研项目,布局建设一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国际联合实验室。二是深化人才培养与教育科研国际交流。不断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国际暑期学校项目。建设中外联合研究院、国际学术组织、新型研究院,拓宽与世界一流大学沟通交流渠道。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合作,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建设好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等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系列指数和报告。参与全球教育议程设计、议题设置和规则制定,支持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建设发展,持续推动中国教育理念和实践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