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这就需要牢牢掌握“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主动,深刻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与本质规律,积极优化“大思政课”建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1.把握“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规律。“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着自身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规律体系。可从“大思政课”建设的规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及其“大思政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互关系等层面探究“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体系。“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体系,从系统外部来看,表现为“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能动作用于外部环境的双向互动的规律;从系统内部来看,表现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受“大思政课”制约又受学生主体自我思想意识发展水平制约的规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与“大思政课”建设在适应和不适应中迂回发展的规律等。揭示和把握规律目的在于更好地利用规律,对“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的价值性运用,要把握好“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上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水平上的适应与超越的关系、手段上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当然,对“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规律的揭示及其价值性运用,必须把握其面临的内外部矛盾,即“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厘清这些矛盾是准确把握“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规律的根本前提。
2.善用“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隐性主体”。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大思政课”队伍,“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造就‘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以“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传统“思政小课堂”建设的显性主体,同时也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建设的隐性主体。“社会大课堂”既是高校师生强本领长才干的实践场域,也是借助社会多元主体力量协同育人的有力平台。一方面,将“社会大课堂”的隐性主体请进“思政小课堂”,增进与“社会大课堂”隐性主体的对话。“社会大课堂”波澜壮阔,各行各业社会主体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书写者,通过平等、自由的对话,把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生动的实践和鲜活的现实搬进“思政小课堂”,打破校园与社会的藩篱,有助于师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磅礴伟力,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另一方面,“思政小课堂”要主动融入“社会大课堂”,加强与“社会大课堂”隐性主体的交往。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表征了交往不仅是人们相互作用的手段,而且也是人们普遍的存在样式和发展方式。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是基于现实交往并在交往现实中得到确证与展现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与实践正是在与“大思政课”交往中获得“合法性的边缘参与”后不断接近“最近发展区”。概言之,借力“社会大课堂”隐性主体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充分激发社会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优秀人物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主体性,发挥其理论特色与实践优势,推动显性主体与隐性主体的深度融合,形成“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合力。
3.形塑“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资源。“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植根于校园生活,更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生活,为思政课注入更多鲜活的、生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大思政课”空间场域广博,容涵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实践资源及其各种社会素材,具有思政小课堂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要充分挖掘、转化和整合。其一,用讲故事的方式,挖掘“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资源。主要是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使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这些历史事实的过程中,充分认知中华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然”、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必然”,坚定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气与自信。其二,创新“大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模式,创造性转化“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资源。“大思政课”的社会资源总体来讲,包含理论与实践两种形态。从“大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模式来看,应通过专题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方式,将思政小课堂的“学理”资源与社会大课堂的“事理”资源有机融合贯穿起来,形成“理”的贯通性;从“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模式来看,要以嵌入式、渗入式、融入式的方式,将各种社会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的内容,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践资源互接互通,相互支撑。其三,以“互补-综合”模式整合“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资源。基于“大思政课”资源整合的“互补-综合”模式,就是要在优势互补、共同发力的基础上,促进各种资源系统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和效果增强,实现“大思政课”资源系统内外部关系的协调,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资源场”。
4.畅通“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运行机制。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是“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久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应搭建组织领导、价值引领、话语创新、主体协同、制度保障“五位一体”的运行机制,确保“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畅通有序。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做好“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顶层设计,把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大思政课”建设总体发展规划,从资源、经费、队伍与条件等方面积极推进落实。二是价值引领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思政课”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整合功能,讲好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夯实“大思政课”文化共同体,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动力。三是话语创新机制。遵循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行为发展逻辑,有机糅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形态、象征形态和抽象形态的话语表达范式,创新“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推进课程思政话语、思政课程话语、社会大课堂话语融合发展。四是主体协同机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全过程,通过“一体化领导、精准化实施、协同化推进”的“大思政课”格局,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无缝对接,思政课建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共进,积极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元教育主体有机协同。五是制度保障机制。坚持操作性与针对性、连续性与衔接性、整体性与有效性的有机统一,建立健全“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馈调节、考核评估、奖惩激励等制度,从而为“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