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聚焦于“人”,为人民谋幸福的教育论述;是聚焦于“效”,以真理致善治的教育论述;是聚焦于“新”,开创新局面的教育论述;是聚焦于“共”,打造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教育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既是真理力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也是实践力量,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教育基础,为世界教育贡献了中国方案,是新时代教育治理必须遵循的政策话语、实践话语和国家标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P33)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深化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眼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境界精准定位我国教育发展的时空方位,深刻洞察新发展阶段教育的主要特点、深层矛盾、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事关教育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引领新时代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跃升、取得开创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南针”和“定盘星”,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教育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实践之基、回答时代之问,散发着光辉的真理力量,构成了意蕴深邃、逻辑严密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其内在机理是历史逻辑、比较逻辑与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
1. 历史逻辑:对多方面教育历史经验的继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理论并结合中国特色创新发展,发轫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并回应时代需求创生递进,继承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丰富内涵迭代更新。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历史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未发表过关于教育的专著,但是他们非常重视教育并作出过许多深刻、精辟而经典的教育论述,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新时代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关系制约教育的发展、教育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的理论,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基础地位、战略地位、支撑作用等重要论述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异化的理论,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育”并举、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的理论依据。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吸收。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保留的独特文化传统“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他关于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论述,蕴含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传统文化思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蕴含了以德立人、以德施教的传统文化思想;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蕴含了教学为先、其必由学的传统文化思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蕴含了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传统文化思想。再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教育智慧的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教育的理论成果与思想精髓。毛泽东提出的“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3](P226),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德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成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最早隐射;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进程中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4](P76);江泽民提出将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胡锦涛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P64)等历代党的教育指导思想,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认识教育、阐述教育、发展教育的思想基础。
2. 比较逻辑:对自身教育独特规定性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发展的思考始终贯穿着战略逻辑和比较逻辑的思维,既明确了教育发展在整体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教育发展与其他事业发展的比较关系;又以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视野,锁定我国教育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比较竞争优势、相对更优态势。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生成于教育发展与其他事业发展的比较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纳入整个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在处理其与现代化建设其他事业的关系上作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前瞻性战略谋划。教育优先发展,意味着在国家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政策前提;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资源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支出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已连续十年不低于4%,教育反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其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生成于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比较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但更关键的还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我国教育的繁荣发展得益于政治稳定、经济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以及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这一发展过程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追赶而不追随,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征、社会主义特质、独立自主特性。在社会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不仅展现出后发优势,还具备了赶超的特性,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彰显了中国教育的自信,也让全球见证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独特魅力。
3. 现实逻辑:对新时代教育伟大实践的不断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教育发展面临新的现实挑战背景之下形成的,他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形成和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现实呼唤和现实必然。
首先,以变应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根植于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现实逻辑主线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教育领域的反映,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需要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优质的教育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内容,通过优质教育让每一位受教育者获得成长成才的能力、融通转化的智慧、崇高美好的德性、丰富充沛的情感,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个体更好的生活,是回应人民美好生活期盼的逻辑必然。其次,惟实励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奠基于新时代教育发展境遇的现实需求。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健全的制度保障、更充沛的精神力量。在这一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个人与国家的辩证视角,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本源性问题和“办什么样的教育、为谁办教育、怎样办教育”这一关键性问题。他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既符合国际与国内的实际情况,又贴合时代发展的特征,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以及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决心。这些理念蕴含着中国智慧,展现了全球眼光,更彰显了对全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用深厚的理论来诠释教育,用全新的思维来理解教育,用广阔的视野来描绘教育,用生动的话语来讲述教育,他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体现出显著的理论品格。
1. 聚焦于“人”,具有深厚的人民性,构建起为人民谋幸福的教育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饱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他将教育视为民生之基,坚持教育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构建起了为人民谋幸福的教育理念。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在解决所有问题中优先解决民生问题,在解决所有民生问题中优先解决教育问题,努力让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为14多亿中国人民所共享,让每个人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血肉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人民性是党性的生动体现。在党的领导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领导下的教育事业的价值追求。
2. 聚焦于“效”,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构建起以真理致善治的教育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和教师要经常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好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实践发展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基于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把握、对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的通晓、对教育矛盾问题反思重建的理性,从认识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和科学阐述,历时态问题共时态解决,形成了从教育实践中来又到教育实践中去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构建起以真理致善治的教育理念。
3. 聚焦于“新”,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构建起开创新局面的教育论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使我们党的理论不断向前发展,不断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要想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首先需要在理论上把握主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断面临着新任务、新课题、新挑战,这些迫切需要从教育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教育所处的新时代、新实践、新形势,对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系列问题作出整体性阐述,构建起开创新局面的教育论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达到了新高度。他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来源于教育发展历程的实践,不断指引新时代教育实践向前发展,是时代性、理论性、实践性相统一的科学系统的教育论述。
4. 聚焦于“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构建起打造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教育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开放包容,始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教育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土化与国际化耦合共进。既要建设一个具有强大自主培养能力、强大综合实力、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又要具有世界水平、世界眼光,充分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勇于大胆自信向世界提供教育的中国模式、贡献中国力量,推动打造教育命运共同体。中国教育要在世界教育发展浪潮中敢立潮头,勇葆自身强大的抗逆力和韧劲,推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成就,深入剖析了其中存在的短板瓶颈,科学擘画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的政策话语和实践话语。
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顺应时代大势,为教育发展提供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教育战略定位、根本任务、根本宗旨、发展道路、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等方面,全面把握引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轨迹,将教育引向教育智识、教育智慧,激发了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与自发性力量。新时代十多年来,我们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观察教育、把握教育、引领教育,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与国家发展同频。这一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始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下进行,在国家顶层设计和专项规划的蓝图指引下推进,教育已然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支持的事业,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范式和实践叙事范式,其发挥出的教育治理红利愈加显著,是教育治理的国家标尺。
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着眼国家利益,为民族复兴奠定教育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更需要依靠教育强国奠定雄厚的基石,依靠人才强国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从而在现代科学革命的浪潮中站稳脚跟。人才培养需要依靠教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人才质量的优劣,离开教育的人才培养,就会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指导和推动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1年底,我国中高职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多万人,高等院校累计培养专业人才7700多万人,持续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专业技术支撑。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能力的不断增强,教育反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也在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磁场在更大程度上被激活,更加夯实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
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全球视野,为世界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6]中华民族素来拥有包容万象、广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他的重要论述指导下,我们充分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有益经验,结合本土实际,形成了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中国版本、中国范式。自2016年起,我国推动了“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倡议,与沿线国家携手构建了基于文化互鉴和教育资源共享的互利共赢伙伴关系,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系列举动成为中国教育战略国际化和全球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根植于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展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紧密联系中国教育的实际状况,彰显了深邃的理论洞察;展望世界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深远的战略眼光。这些论述既体现了我们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的坚定决心,也为世界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3]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5] 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4-05-05(2).